藝術療育師基礎訓練:【結訓報告 by丹宴】

在藝術療育師(藝術治療師)的訓練中,基礎訓練工作坊只是一個開始。有許多人可能會誤認為「完成基訓就是藝術治療師」,事實上,無限天堂的藝療師訓練相當漫長,也很嚴謹,需要研讀的理論及進行的實務工作相當多。曾有實習藝療師表示比他當年念碩士班的時候還難,當然,這僅是各自的感受。

本報告作者為藝術療育師基礎訓練的學員,本身是一位資深的教師,作者在報告中說:「在工作坊中我總是不斷在被敲頭......老實說,第一堂課結束後,我一度懷疑我選錯地方了,但是第二堂課後,我卻開始相信這裡了,雖然一切都還很陌生,不過我時時刻刻都感覺到兩位老師的真誠,有時真誠的力量比任何理論都還要強大!」「在無限天堂中,我來學習的不只是理論的觀念,更學到了當一個治療師的體能與精神......」

我們在過去極少公佈受訓者的報告,但為了讓關心藝術療育、藝術治療及無限天堂的朋友們對「藝術療育師基礎訓練」能有一些背景資訊供參考,在徵得受訓者(丹宴)的同意後,將她的報告全文刊出附於后供大家參考。


在此謹向本報告作者丹宴致謝!


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召集人 林政宜



無限天堂藝術療育師基礎訓練 結訓報告


報告人:丹宴
報告日期:2012-01-09


一.從「無限天堂」到無限天堂

1.藝療課程初體驗:

入冬的一個晴天,我一邊騎車一邊尋找著門牌上的號碼,在成都路的某個轉角,我抱著興奮又期待的心情走進一個全新的環境。工作多年後,會有種脫離學習的惰性與慣性,自己閱讀書籍補充能量是簡單的,但是要走出熟悉的工作和生活場域,與一群新同學在新的教室上課…那種在求學時的熟悉感是非常非常遙遠與陌生的。研究所畢業後我所參加的進修課程大多是研習課程,同學之間可以不用認識,就是上完八小時的密集課程,然後記得一定要拿張研習條,或是幾周後領到一張證書,就完全結束了。原本,我以為來到這裡又會是這樣的模式。

進入大樓,「無限天堂」就隱身在其中一戶中,打開門,小而溫暖的味道迎面而來,不知道是我每天相伴的美術材料的味道,還是陽光打在桌上五顏六色的味道,我看見老師前方盤子中的早餐,吐司伴著水煮蛋,我整個人輕鬆了起來,一個星期來的緊繃感完全消失。(寫到這裡,我已想像到兩位老師看到這裡的反應了…許老師會說:沒想到我們的早餐的威力這麼大,呵呵呵!!林老師會笑”瞇瞇”地慢慢說出:那以後都要記得放一顆水煮蛋在桌上…。)

沒錯,網路上的「無限天堂」、文章中的「無限天堂」、青少年藝術治療書中許老師的名字…等等印象,全都從硬硬的招牌中溶化了,我感受到的是拿掉引號的~無限天堂,沒有刻意包裝的教室、自然混亂有著痕跡的材料區、落地窗的溫暖陽光、老師緩緩的腳步…我覺得似乎要改變了,心中那股力量隱隱卻蠢蠢欲動。


2.走向”無限”的慢步調:

早上的課程有互動、有對談、有照片分享,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專心,很快的就到了中午休息,說好休息到一點半的,大家聊到兩點才開始…甚麼?創作到四點半?兩個半鐘頭真的全部畫畫而已嗎?突然,發現自己在慢板的旋律裡更感覺到急促的心跳,無法適應。

兩個星期中我不斷思索,老師這樣安排的意義在哪裡,這樣的節奏是要告訴我們甚麼?當老師說:「現在這個時代,要快很容易,要慢卻很難…慢,自我才會顯現,跟自己在一起…」我恍然大悟了!無論是個案或是治療師,療育的第一步就是貼近自己、跟自己在一起,就像我前面所述--第一次踏進教室的那種感覺,沒有包裝的外衣、自然而緩緩的腳步…讓我卸下心防、讓我放鬆、讓我感受到自己心中需要溫暖的地方,慢慢的,我學會了看看自己的心、我學會了跟自己一起。

就像老師說的,治療師訓練的第一步就是先整理自己,進而學習投射、移情、反移情的自我修復。


3.”天堂”中的溫暖角落:

工作坊中的「亂中有序」就像每個人的”家”一樣,有著自己的習慣與秩序,卻也帶著很多的隨性與痕跡。五顏六色的工作桌、有點亂卻還是能找到東西的材料區、小而舒服的小房間、感覺無時無刻都在使用的林老師工作桌、牆上貼滿學生的作品,還有老師說被塞在角落或書堆中的作品不要亂動,那是學生的作品,他們都會記得…。真有趣!我感受到這個空間的好多小故事,我已經能想像那些畫面了:有哪個小孩拿了哪個工具坐在哪個角落,然後他可能那天很生氣不想說話,但是還是用小小的眼角看看其他人在做甚麼…畫完了也不想馬上給別人看到,偷偷藏在書架上的書堆後面…,然後還是繼續他很生氣的表情,假裝沒甚麼事情發生…。

這是一個擁有隱私又包容的空間,它包容著每個孩子自己的性格與脾氣,它包容著每個人對材料、對題材、對創作的選擇與結果,它包容著人的心理與生理。就像老師常常跟我們說的,想睡覺的人自己可以去小房間躺一下沒關係;也常常提醒我們,治療師要學會休息…。在無限天堂中,我來學習的不只是理論的觀念,更學到了當一個治療師的體能與精神,我接受到老師不斷提醒的一個概念:我們現在所體驗到的就是個案所體驗到的,對於個案甚至更慢、甚至更放鬆、更包容…,我們自己要學會休息,個案才能感受放鬆。我認為那是一整體氛圍的營造概念,自我以身作則的概念,不是外表包裝出來的營造,而是體會個案立場、了解個案需求所經營的真誠!因為體會學會了了解,因為了解,所以我學會休息、學會放鬆、學會慢、學會包容、也學會溫暖。

除了在工作坊中眼睛所及的之外,我覺得讓我最容易放鬆的是,兩位老師的對話,教導中又充滿幽默,自然而真情的分享讓我更覺溫馨,真的很感謝工作坊的處處溫暖,光這氣氛就改變我不少了。


二.問號與驚嘆號的翻滾

1.字典法與發展理論分析的省思:

原來我以往所做的事情是這麼危險!我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已經八年有了,對於兒童作品的分析與詮釋方法來自教授、來自前輩、來自同事、來自書籍,私底下我有著一群贊同自然發展及切身想幫助問題兒童的老師們,我們多年來常常使用發展理論去對照孩子的表現,雖然不會嚴重到用造形來解讀孩子(比如:窗戶代表被拘束或代表對外面世界的渴望…等等),我們比較常用的是,運用形式去分析孩子,比如:線條的方向、線條的速度、常出現事物的放大或變小…等等來推論孩子的狀況。但是,我所害怕的是,字典法與形式解讀之間的界線非常細小,很容易就掉進了字典法中的「玄妙」之中,我會說「玄妙」是因為這就像老師所說的「算命」效果,很多剛出社會的美術老師或是家長對此非常著迷,所以常被拿來濫用。謝謝老師很嚴肅又明白武斷地跟我說,使用字典法與發展理論分析是非常危險的,讓我勇敢地先暫停了學校給我的任務,我想好好地思考,我所使用的方法是真的能幫助孩子還是只是幫助學校招生。老師所說的精神分析方法對我是陌生的,但是我會努力從頭了解、重新省思的。不過,我已經開始將這個概念分享給很多老師了,希望能抑止一些對”字典法”迷信的老師們。

還有,我也釐清了自己為何需要分析孩子,因為我太過想主動幫助孩子,所以急著想找出問題,”如果不使用發展理論,我如何發現問題孩子?尤其是語言無法表達的幼兒們呢?”現在,我知道了,有問題的孩子在生活中就有問題了,導師絕對會發現、會求助的。而對於疑似多重發展問題的孩子,四歲以下的幼兒,就算是醫生也不會下定論,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在工作室中的討論,都讓我謹記在心,最重要的價值是:我對自己的反省與釐清。


2.閱讀「青少年藝術治療」的收穫:

Bruce的熱誠與專業讓我非常佩服,青少年是一個非常棘手的階段,我所拿的證照就是”中等教育美術教師”,曾經在國中服務過三年,所以很了解青少年的現象,雖然在教育學程中學了很多理論,但是卻仍然不知道如何處理問題,或者不清楚他們為何這樣…等等。這本書點醒了我很多,尤其是:青少年藝術治療的四個階段歷程中的抗拒期,這些抗拒現象不只是會出現在藝術治療中,而是普遍出現在青少年的生活中,當他們面對學校體制、教師或家長威權、家庭或社會的眼光中,他們處處充滿抗拒,而且不只是問題孩子,而是多數孩子都這樣,只是抗拒的方式不同或是抗拒的表現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本書中提到一個概念非常重要:(1)認識行為是何種抗拒模式。(2)視行為為戲劇表演的態度。(3)計畫有益且治療性的回應。

這樣的方式讓我提醒自己不能先亂了陣腳,必須以客觀與中立的態度面對現象,並且計劃長遠有益的回應。Bruce的沉穩與敏銳讓他理性地看見問題所在,而經驗累積成專業讓他快速地找到回應的方式,這些都是我非常需要學習的地方,也因為此書讓我重拾面對青少年時的回憶與自省。


3.工作坊講義與課程的收穫:

(1)同在、仿畫、回應性藝術創作 -- 讓我了解到治療師的角色與無形、隱性的影響力,治療師不只是氣氛營造、治療計畫、分析詮釋,原來同在與仿畫、回應性創作更是治療師的精神中心,它能體驗個案進而與個案同在,也能促發與個案溝通的機會、了解的機會。

(2)軟性與硬性材料、藝術與手工 -- 常常有書籍提到流動性材料會帶來挫折感,使用時必須小心。但老師提醒了我們,媒材也有歷史文化所引發的情感認同,使用上沒有這麼絕對的性質,也會因對象而不同。我連結到我們在做手工書時也是如此。Bruce認為工藝容易落入匠氣形式,且較無法發揮個人風格與創意範圍。但是我想或許真的是要視對象而言,手工是重步驟與規則,對某些個案而言較有安全感,或許可以先從手工開始,建立安全感與信任之後,再慢慢進入自由創作也是不錯的方法。或是創作與手工交替,或許靜態之中能醞釀動態的能量,動態之後需要靜態來安定身心。

(3)宣洩不是治療,宣洩只是片斷,而治療是完整的歷程 -- 撕紙在幼兒教育中也是常見的形式,我們美術課是將撕的動作代替剪刀,讓幼兒運用隨興造形的紙片創作拼貼。在幼教中,對幼兒來說,撕紙的確是一個讓情緒馬上安定、情緒宣洩的好方法,尤其是四歲以下的幼兒,所以也常常被老師拿來運用。林老師提醒了我,撕紙可以是治療計畫中的一部份,但不能只是宣洩,更重要的是後面的收尾,老師提到在學校中讓學生撕紙又巧妙運用方法使學生收拾紙屑,進而轉化成為創作的例子真的好厲害!!我永記在心。

(4)詮釋分析的目的不是診斷,而是促成轉化 -- 真想用”茅塞頓開”來形容自己的心情以及形容自己對抗學校高權的信心大增(武斷且搧動的分析,他只停止在”診斷”,且是自以為的診斷…)。雖然之前我們所使用的是發展理論與多年教學經驗去詮釋孩子,但是我們絕不會分析給家長聽,而是會在老師之間討論出幫助孩子的方法,甚至在學校會找導師詢問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況,適時再與導師討論分析推論的結果,以避免導師擴大問題或造成家長恐慌,其實我們清楚斷然詮釋可能帶來的後果,所以很多時候,分析推論只會停留在志同道合的美術老師群中。但是,很慶幸的是,我們的目的不是只停留在”診斷”(即我說的”推論”),而是尋找幫助孩子的方法,這就是”促成轉化”嗎?我們也會追蹤孩子的後來發展,甚至與導師共同擬訂創作計畫。希望,我們的歷程是對的,真希望我所做的事,是對的!(不過,我還是會努力認識精神分析的,重新省思發展理論的運用。)


在工作坊中我總是不斷在被敲頭,我的收穫絕對不只是上述的四點而已,在問號與驚嘆號的翻滾中,我不斷在自我反省:我所不足之處、我是否做對事情、我是否真正幫助了小孩、我是不是真正了解自己、我能不能跟自己在一起…等等。在釐清藝術治療為何的路上,我也一直再釐清自己,很慶幸,這是個與我所學很不同調的工作坊,才可以讓我自己衝撞,而重新調整。老實說,第一堂課結束後,我一度懷疑我選錯地方了,但是第二堂課後,我卻開始相信這裡了,雖然一切都還很陌生,不過我時時刻刻都感覺到兩位老師的真誠,有時真誠的力量比任何理論都還要強大!我相信這裡是個很棒的起點,我會努力的!


三.未來的自我期望

1.希望我能成為”啟發式美術教師”,以最合適的方法真正地幫助到孩子。
2.在幼稚園中推動”藝術療育”,並成立藝術療育教室。


四.結語

最後一堂課的報告中,我有分享在這裡的創作心境:在沒人知道我的背景的環境中,我很開心我能丟掉包袱,學院派的包袱,我想要像我喜愛的幼稚園孩子一樣,單單純純地喜歡畫畫,用最平民的材料、最簡單的線條和形狀、最自在的速度與方向…沒有想太多,就是最舒服的樣子畫畫。我享受做另一個自己,一個沒有地位角色的束縛、不用刻意包裝的情緒,我想,此時,我就像是接受療育的個案一樣,我轉換了慣性的步調,慢慢地貼近自己,沉浸在沒有目的的創作中,我喜歡這種感覺。

最後一堂課那天好像是入冬來第一次寒流,落地窗依舊灑進陽光,只是多了幾股寒風。不知道我有沒有機會繼續參加下一階段的課程,也不知何時會再來這裡,竟有點不捨的心情。老師說:課程雖然結束,但是訓練才正要開始。其實我也開始喜歡上自己的過去與未來相互衝擊與撞擊的感覺了,藝術治療之路,出發了,我知道辛苦也隨之起步了,但我仍會盡全力努力的。



2012.01.09 丹宴


2012-2-29  ( posted by Uniyam )
版權所有: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