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會有人問類似的問題:藝術治療可以用在哪些對象上?自閉症需要怎樣的創作?憂鬱症的人需要怎樣的創作呢?躁鬱症的又需要怎樣的創作?精神分裂病友需要怎樣的創作?以此類推,那過動兒需要怎樣的創作?青少年叛逆需要怎樣的創作?經前憂鬱需要什麼創作?老人失智又需要怎樣的創作?
這個問題讓我很苦惱,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這問題背後的假設有幾個問題:
首先:人是一個人,一整個,人並不是他的疾病,也不能被簡化為疾病。每個人的狀況喜好大不相同,要用什麼媒材呢?很抱歉因人而異,這也就是為什麼藝術治療實務工作者的培養難以速成的原因。
再來:創作療效的強弱,取決於創作者投入的程度。創作者投入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有安全可信賴的情境:包括空間、媒材、最重要的,是對治療師的信任。
你是否值得信賴呢?是否能在繁忙的工作量,能扛起和機構、父母的績效壓力,願意放下追求急切功利成效的心、與個案同在?陪伴個案同行?
就算有了活動,你照表操課,如果沒有建立關係,我相信也不會有什麼效果。這也就是我一直不太願意輕易給藝術治療活動的原因。
這樣回答,似乎在逃避問題,對於在實務上急於需要藝術治療,卻因種種原因無法找一個藝術治療師的人,也沒什麼幫助。所以我也很為難苦惱。
到底需要什麼活動,牽涉到的是媒材和活動設計。
因為運用不同的媒材,會引發不同的內在心理和外在感官經驗。 所以治療師必須評估個案的治療目標和狀態,來決定引發何種身心經驗(也就是所謂設定治療目標),進而決定使用何種媒材和活動。
如果你有創作經驗,可能能體會:
比如說:用剪刀剪紙、 與用手撕紙,會引發的身心狀態可能就不同。
比如說 有一個朋友的妹妹,
她是個藝術家。她說:
我可以畫黑白素描自畫像
可是就是沒辦法用顏色畫自畫像
很有趣的狀態吧!你猜猜是為什麼呢?(這個下次再談)
如果你喜歡藝術,想要運用藝術來療育心靈,非常棒!這也是我當初開始的路。但是也許你與個案(或自己)在一起的時間有限(例如只有30分鐘),如果你對藝術治療不熟悉(最好具備有理論及實務經驗),如果你不是他的治療師(也許你是家人、朋友、老師、認輔志工),如果你在沒有藝術治療督導的情形下,我強烈建議,你把目標設定為「玩得快樂」。
喜悅,是心靈健康之本;玩,能重拾生命活力。
用他/她喜歡的,熟悉的媒材。不要挖掘問題,不要分析圖畫,好好的一起.玩。你覺得要能一起玩很容易嗎?不如請你去試試看來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