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及創傷之哀悼歷程與處遇

摘要:
儀式」具有安撫內心的重要功能,可以協助渡過哀掉歷程,哀悼處理的最佳方式是以儀式來進行,進行重複且固定的事情本身是具儀式意義的,面對疫情恐慌時進行宅藝療、藝術治療、清潔消毒工作會有許多的幫助。哀悼歷程有四階段:1.麻木、2.渴望及搜尋、3.解組及絕望、4.重組。
在藝術療育/藝術治療的工作上,對儀式有許多種的進行方式,端視藝術療育師/藝術治療師的取向及目標而不同。



英國的精神分析師鮑比(Bowlby 1980)研究包括成人和孩童的哀悼歷程,提出了他的看法,認為哀悼的歴程有四階段:1.麻木、2.渴望及搜尋、3.解組及絕望、4.重組。
這是針對人們因重要他人過世到其後的身心歷程變化所做的研究,但其重要核心仍是研究人們面對重大創傷之後的歷程變化,而我個人長期的觀察研究也發現,當人們面對極大恐慌事件時可將該事件視之為重大創傷事件。

讓我們先簡單來知曉「哀悼歷程」的四階段特徵:
1.「麻木」階段:
此時對該創傷(以下皆用創傷來表示失去重要他人、恐慌及其他重大創傷事件)是採「不相信」的反應態度,防衛機制主要以「否認」運作之,「自我感喪失」的現象出現,這是一種和身體隔絕可相比擬的情緒隔絕,稱之為「麻木感」,通常持續數小時到數天,之後會出現憤怒和其他不快的種種反應。

2.「渴望及搜尋」階段:
麻木之後是強烈的哀傷,是對該創傷事件的抗議,內心充滿確認創傷已發生又不想接受而希望捥回的矛盾心理,也會出現自責或將責任外化給外界或某特定對象的現象。這種既渴望創傷事件不要發生又不得不接受的矛盾造成可能的易怒和坐立不安現象,坐立不安是一種內在的搜尋系統功能表徵。此期也是急性焦慮症或憂鬱症好發的時期,某些人也可能開始出現反社會行為,此階段可能持續數月甚至長達數年。

3.「解組及絕望」階段:
對於創傷事件無法捥回的絕望,導致其內在運作隨之瓦解,無助感增強,嚴重者有可能會出現自殺或傷人傾向。

4.「重組」階段:
新的情境出現,與新的外在世界(如社會模式)及客體(人、物品)形成新關係,新的習慣或模式也可能出現以取代創傷前的模式或習性,新生活開始運作。記憶成為一種對過往的安慰,也可能壓抑過往的某些記憶而將之遺忘,某些失憶症狀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失心憶即為代表。

面對天災人禍所造成的創傷事件時,人們所經歷的歷程大致如同這四階段的發展。
面對「哀悼」處理,最佳的方式是以「儀式」來進行,例如對亡者舉行追思、超渡儀式等。若創傷事件不是死亡事件(但也有可能是死亡恐懼)時,進行重複且固定的事情本身是具儀式意義的,此部分甚為重要,例如面對嚴峻的疫情恐慌時,自身及環境清潔消毒工作可視之為「儀式」。「儀式」具有安撫內心的重要功能,可以協助渡過哀掉歷程,尤其是第二、三階段。

在此疫情期間,大多數人日子都不好過,也知道日子是必須要努力渡過,只要不出現嚴重的絕望誘因,未來都是不同的新生活。若您自己或周遭親朋有出現創傷心理反應現象時,鼓勵儘可能進行某些重複且固定的事情,預期是可以協助緩解創傷心理引發的若干身心症狀。這些「儀式」以身體可操作的事情為最佳,例如:環境整理、藝術創作、手工藝、音樂、瑜伽、冥想、園藝、烹飪、學習等等。
社工、心理及相關領域的助人工作者通常都有學過「哀悼」的概念,此時若您必須協助案主以哀掉來處理創傷議題時,不妨思考何種具儀式意義的事情對案主最適合?

藝術治療中的「宅藝療」的模式在此期間更可以發揮作用,讓自己個人、親子或家庭成員間有個方法來啓動「自我療癒」,以因應可能的情緒反應或身心議題。

by 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創始召集人Uniyam 2021-06-10
參考文獻:《客體關係入門-基本理論與應用》,Lavinia Gomez著,陳登義譯,五南,2006


2021-6-9  ( posted by Uniyam )
版權所有: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