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與藝術治療:身體、象徵及儀式

【創傷與藝術治療:身體、象徵及儀式】

作者:林政宜
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劃召集人
台灣華人身心倍思特協會理事
前澄清醫院精神科藝術治療師


長久以來國內外對於運用藝術治療模式進行創傷(trauma)治療時的獨特角色多持肯定的態度,此次八八水災之後需要投入極多的心靈重建工作,本文擬提出一個較基礎的藝術治療介入方式,供目前在災區工作的心理衛生人員參考。

創傷事件經常是以影像(image)的方式片斷、重複地在心靈核心中來回移動,同時也經常以感覺的形式保存在身體中,可能進而身體化(Somatization)。本文提出的藝術治療方式目標在透過身體與影像一起工作,協助創傷得以順利外化(externalized),並重拾自我的力量。

此方式分為幾個步驟:
1.暖身:透過音樂、冥想、身體律動,讓身心靈進入寬鬆狀態。
2.轉化:將無意識創作改變成具有守護、祈福力量的象徵。
3.儀式:透過儀式,將守護、祈福象徵物送給自己或他人。

一、暖身:
心理衛生人員(帶領者)運用藝術治療的方式和個案(或團體)工作時,初步考慮的並不是急於讓個案創作,此時個案通常無法(無力)創作。
帶領者可利用音樂的輔助(無音樂時也可用輕輕哼唱的方式),與個案一起進行冥想及平穩呼吸,冥想的內容也許是想像面前出現心靈的光(或光球),或者想像具有守護自我的象徵圖案等。與此同時,身體緩慢地開始律動,讓呼吸、身體、光、音樂與環境融合在一起,此時將能夠協助各種感覺系統逐漸開放,以達到類似「禪」或瑜珈的寬鬆狀態。當達到此狀態時,帶領者再引導個案(或團體)在保持此狀態下取用媒材進行無意識創作(塗鴉或捏塑等)。

二、轉化:
帶領者可引導個案(或團體)將步驟一的無意識創作進行一些改變,改變成具有守護力量或祈福作用的象徵物。例如:之前是以塗鴉的方式進行時,可以將作品當成色紙,用摺紙的方式來進行改作,例如紙鶴、風車、星星等 (有的個案可能會揉成一個球)。當然,也可以透過書寫的方式在前述作品上進行書寫。

三、儀式:
透過儀式,帶領者引導個案(或團體)將象徵物送給自己,也可以先送給自己再送給他人,或者可以懸掛、佈置在特定的地方,如:樹上、柱子、窗戶等等。在動力下,有可能出現哀悼的部份。儀式的焦點在將悲慟、災難轉變為守護的力量,重新找回自我的控制感。

結語:
本方式雖然分成三個步驟,然而帶領者仍應視當時狀態進行一些調整,如果個案或團體無法順利達到步驟一的寬鬆狀態,就無需勉強進行下個步驟。另外,已經進入步驟二時,一定要進行步驟三(守護儀式)。本方式在初期介入時可以重複進行,如有需要,可以更動步驟二的引導進而創作出不同的象徵物。如同創傷經驗常以影像反覆地在心靈中出現一樣,初期採取較穩定、重複的藝術治療方式將有助於將創傷外化,隨後逐漸加入「創作日記」(creation diary / art journal)工作模式或其它的藝術治療方式以處理較複雜議題。

備註:
1.藝術如同兩面刃,心理衛生人員本身若未具藝術治療專業訓練背景時,建議可以請藝術治療師協同、督導或轉介。
2.有關「創作日記」(creation diary / art journal)工作模式,可參閱:http://arts.imagenet.com.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75


2009-8-25  ( posted by Uniyam )
版權所有: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