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是指藉由藝術創作的過程,以及作品的探討,幫助人達到紓解情緒、化解衝突、增進自我了解以及人格整合的目的。
藝術治療在美國緣起於一九三O年代,Margaret Naumburg, Edith Kramer, 及Elinor Ulman,為三位重要先驅。這個新興領域開始之初,主要的工作對象以患有精神疾患、情緒困擾和具有行為問題的兒童為主。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因此大多無法從傳統口語的心理治療中獲得幫助。而藝術創作是他們最自然的語言,也因此成效卓著。
然而時至今日,藝術治療的對象並不侷限於身心障礙的兒童,也不僅限於醫院等臨床機構,而已廣泛運用於學校、社區中的一般兒童,幫助兒童提升自信、開發潛能。以美國為例,自八○年代起,藝術治療一直被運用來幫助一般兒童提升自信、潛能、創造力及心理健康。由於語言表達以及抽象思考能力有限,兒童往往無法適切表達自身對週遭事物感受,藝術於是成為兒童最自然的語言。在藝術創作中,兒童必須運用現有的身體(感官經驗、大小肌肉發展、感覺統合)以及心靈能力(空間觀念、邏輯、問題解決、創造力……),創造出對於自身獨特且有意義的作品。在不斷的創造、破壞、重組、整合的藝術創作歷程中,兒童將達成情緒抒發、整合內在衝突、增進問題解決能力、增進挫折忍受力度、培養自信、增進創造力等目標。
在一般人眼中,藝術治療與一般藝術活動往往看來並無差異,但其內涵及目標卻相當不同。藝術治療的目標著重於增進心理健康,人際互動、情緒穩定及人格整合。治療師的介入,以促進心理健康為要務。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中,也許也會有技巧的教導,但其目標通常是為了增進兒童的自信及自我肯定。因此不論是個別或團體藝術治療,治療師都需要細緻的針對個案的需求進行評估和介入。所以藝術治療在內涵上與一般美術課程大不相同。
藝術治療,也運用於家庭親子之間。藉由一同進行藝術創作、或陪伴兒童創作,父母將有機會以新的、有創意的、自在,以及的互動方式,與兒童相處。共同藝術創作往往能幫助父母降低教養孩子的壓力以及焦慮,看見孩子的獨特性,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內在世界,並更覺察自身的教養方式。藝術治療對於促進正向親子互動,增進兒童心理健康有顯著的效果(Rubin, 1978)。
未來的世界是一個以創意力、美力及人際能力為主導的社會,填鴉式的學習已經無法幫助孩子因應地球村的時代。兒童階段是奠定一生性格的重要關鍵藝術創作能幫助兒童身心健全成長,並且啟發多元智力、培養創意及審美能力,而這些,將是孩子一生的寶藏。